1942年,东线战场上的一场50毫米迫击炮的“闹剧”掀开了序幕。班长一声令下,炮弹飞速射出,却只扬起了一片尘土,连敌军的阵地都没能触及。炮手颇为失望,忍不住骂道:“这不就是手榴弹的威力吗?”不久后,德国人便将这种小型迫击炮替换成了更具威力的80毫米型。而德国的野心,并未止步于此,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苏联的120毫米重型迫击炮。究竟是怎样的一场从50毫米到120毫米的火力进化,展现了德国的设计创新,又暴露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瓶颈呢?今天,我们就来深入剖析这一段迫击炮的战争历史。
回到1940年西欧战场,德军的一支步兵班正在战壕中紧张作战。班长举着50毫米迫击炮,一边指挥,一边大喊:“快点装填!目标是敌人的战壕!”炮手迅速将炮弹塞入炮管,炮弹划出一道弧线,准确无误地落在了目标区域,尘土飞扬。班长面露微笑,满意地说道:“打得漂亮!”然而,话音未落,敌方的重机枪便开始猛烈还击,几名士兵迅速趴回战壕。此时,士兵们纷纷抱怨:“这炮射程太短!简直不如手榴弹!”这就是德国36型50毫米迫击炮的真实写照。它诞生于1934年,由莱茵金属公司精心设计,原本打算成为“步兵连火力支援的利器”。
展开剩余82%这种迫击炮小巧轻便,重量仅14公斤,两名士兵便能轻松操作。它还配备了光学瞄准镜,具有一定的科技感。然而,短短几年之后,它便从“神器”沦为“鸡肋”。问题出在哪里?首先,射程只有520米,基本上就在敌军轻武器的射程之内,几乎等于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火力下。更糟糕的是,这门炮的威力也极其有限,尽管炮弹从炮管中射出,却连敌人的掩体都无法穿透。再者,这门炮的引信存在严重问题,炮弹经常无法爆炸,甚至直接在炮手手中爆炸,造成极大风险。德军士兵甚至戏谑地说:“宁愿捡敌军的弹药,也不愿带自家的50毫米迫击炮!”
尽管如此,这款50毫米迫击炮在战争初期,确实为步兵连提供了便捷的火力支援。比如,在一次东线战斗中,一名士兵便利用这款迫击炮在树林中隐蔽射击,成功击退了一队苏军侦察兵。尽管如此,它的整体表现依旧显得平庸,远不能满足激烈战斗中的火力需求。1941年,德军高层终于决定停产36型50毫米迫击炮,生产线的寿命也如同这门迫击炮的射程一样,短暂得令人惋惜。但它的失败,也为更强大的80毫米迫击炮的问世铺平了道路。
如果50毫米迫击炮的失败是一次失败的实验,那么80毫米迫击炮无疑是德国的“救场英雄”。GrW34型80毫米迫击炮自1934年开始生产,到二战结束时,总计生产了超过7万门,成为步兵连的标配装备。它不仅火力强大,射程达到了2.4公里,还灵活可靠,能够远离敌人的直接火力攻击,足以摧毁轻型掩体和敌军密集阵地。这款炮也因此得到了“全能武器”的美誉。
尤其是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,GrW34型迫击炮展现了其强大的作战能力。在一片开阔的战场上,德军炮兵班部署了多门GrW34,对苏军一个步兵排展开火力覆盖。高爆炮弹一发接一发地落下,瞬间将敌方阵地炸得飞沙走石。战后,一名德军士兵回忆道:“这门炮简直是神器,精准且威力巨大,迫使苏军撤退。”这种火力压制,不仅稳住了德军阵地,还为反攻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值得一提的是,GrW34还衍生出了轻型版,专为伞兵设计。这款轻型迫击炮的炮管被缩短,重量减轻至26公斤,适应了空降作战的需求。它的高机动性使其在东线冬季战场上表现出色:伞兵们空降到敌后阵地后,迅速架设轻型迫击炮,精准打击敌军后勤线,然后迅速撤离,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。面对这种灵活的火力,苏军往往无从防备。
尽管80毫米迫击炮极具优势,但它的数量始终无法满足需求。尽管7万门的产量看起来已经很多,但面对苏军的“炮火堆积战术”,它依旧显得捉襟见肘。在关键战场上,德军往往因为兵力分散,无法集中火力。尽管如此,80毫米迫击炮在战场上的表现仍被视为经典,特别是在它的灵活性和强大火力的加持下,德军士兵得以在困境中生还。然而,德国工业生产力的不足,终究让它无法扭转战局。
如果80毫米迫击炮被誉为全能战士,那么120毫米迫击炮无疑是战场上的“肌肉男”。GrW42型120毫米重型迫击炮是一款威力极为强大的武器,足以摧毁数百米内的敌军阵地。其设计灵感直接来源于苏联的PM-38型迫击炮,后者在苏德战场上令德军吃尽苦头。因此,德国迅速复制了苏联的设计,生产出了自己版本的120毫米迫击炮。这款迫击炮的炮弹重达15.8公斤,最大射程超过6公里,每次爆炸足以消灭一个敌军阵地。
然而,这款武器的一个致命问题是“昂贵”。由于制作工艺复杂,每一门12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成本非常高,使得其产量始终难以满足战场需求。二战期间,德国只生产了8461门GrW42型,而苏联同期生产了4.8万门同类武器。尽管在作战中,120毫米迫击炮表现出色,特别是在党卫队的精锐部队中,但面对苏军铺天盖地的火力,它依然显得力不从心。在东线战场上,120毫米迫击炮通常由精锐部队操作,用于对敌方防御阵地进行密集轰炸。某次行动中,120毫米迫击炮对苏军阵地进行了猛烈打击,造成了苏军近两百人的伤亡。
尽管120毫米迫击炮在局部战斗中表现卓越,但它的数量和德军有限的生产能力,始终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。在库尔斯克会战中,苏军以数千门迫击炮对德军阵地进行了连续三天的轰炸,这场持续的炮火覆盖几乎摧毁了整个德军前线,让德军意识到,火力的强大固然重要,但数量才是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。最终,虽然德国也生产了“古斯塔夫列车炮”这种巨型武器,口径达到800毫米,但即便是这样巨大的火炮,也无法挽回德军在战争中的颓势。
发布于:天津市欣旺配资-股票10万可以做杠杆吗-在线炒股配资开户-股票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