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不认一家人。”这句歇后语通常用来形容因为误解而产生的冲突。然而,如果这样的误会发生在战争中,那结果无疑更加让人痛心。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的烈士陵园里,静静地躺着一座无名的烈士合葬墓。墓碑上简单刻着“十七名烈士之墓”,背后却有一段因误解而引发的历史悲剧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两个野战军的两个团在冕山发生了误会战,这场冲突持续了整整一夜,虽然双方的激烈战斗没有分出胜负,但当他们最终认出彼此时,却只有抱头痛哭的份。误会被解开了,但17名英勇的士兵却永远长眠在了冕山的土地上。
这场误会战发生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,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取得胜利,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在望。国民党虽然被彻底打败,但仍不甘心失败,试图进行最后的顽抗。到1950年3月,国民党在大陆仅剩的最后一个据点便是西昌,而西昌是川滇地区的战略要地,因此国民党对此非常重视。为了捍卫西昌,国民党任命了胡宗南从海南回到西昌指挥作战。
展开剩余77%胡宗南不仅调动了来自各地的散兵游勇,还积极整编力量,准备大举迎战。然而,胡宗南的目标更倾向于自保,虽然他表面上展示出对抗的决心,但实际行动中却是在为自己的安全保驾护航。与此同时,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对西昌展开了猛烈的进攻。根据西昌的地理情况和敌我力量对比,解放军制定了南北夹击的战略。两个同属于第二野战军的师——第44师和第184师负责进攻西昌。然而,这两支军队此前并未见过面,带来了后来误战的伏笔。
第184师原本隶属于第一野战军,在参加过太原、兰州等多场战役后,经过调整,于1949年底加入第二野战军,并向凉山地区进军。根据作战计划,184师会从北方向南进攻,而44师则从南方向北进攻。当两个部队出发后,战斗部署看似完美无缺,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发生了意外。
第44师的先锋部队——132团率先抵达西昌,准备打响攻势。而第184师的552团也紧随其后,两支军队几乎在冕山地区错过了对方。由于国民党已陷入混乱,解放军的各个部队在行动中没有预料到会与友军碰面。根据战术要求,132团提前占领了冕山镇,并开始对周围区域进行警戒。然而,552团也误打误撞地进入了冕山镇,两个部队完全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。
两军并没有事先见过面,因此也没有统一的标识或识别方法。132团为了确认敌人身份,喊出了接头暗号,但得不到回应,这导致了误会的爆发。由于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,132团以为遭遇敌人,便率先开火。552团完全没有防备,立即反击。这场误会战在冕山镇外的战斗中愈演愈烈,直到黎明时分,双方才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队伍。
原本属于同一战线的两支军队,在误打误撞中拼尽全力作战。两支部队的士兵回想起曾有疑虑,但由于战况紧张,没有更多时间去思考。在战斗中,双方的损失已经非常惨重。直到最后,132团控制住了552团的一名战士,双方才确认了误战的事实。此时,天色已经微微亮,才彻底弄清楚对方的身份。两支部队的指挥官见到战士们为误战而付出的代价,感到无比痛心,相拥而泣。
不久后,双方停战,相互握手,悲痛地面对长时间的误会和误战带来的伤亡。随后,解放军继续执行任务,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取得了西昌战役的最终胜利。胡宗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彻底被歼灭,西昌的解放为全面打败国民党势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虽然西昌战役的胜利极为重要,但冕山的误战却几乎被忽视。
冕山的战斗没有留下详细的史料记录,一方面因为西昌战役后解放军迅速转移到其他战斗任务中,另一方面因为凉山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,地方的历史记录意识相对薄弱。而当时参加战斗的士兵们也都深受自己人误伤的痛苦,根本无法提起那段悲伤的历史。最终,冕山镇的误战和长时间的伤亡数字,成为了这场战争中最令人痛心的遗憾。
当年,17名烈士被合葬在了喜德县的烈士陵园,但由于种种原因,他们的名字未能铭刻在墓碑上。时至今日,只有“十七名烈士之墓”简洁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。唯有冕山的山水依然记得这些英勇的英雄,而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与勇气。
发布于:天津市欣旺配资-股票10万可以做杠杆吗-在线炒股配资开户-股票开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